文学院
 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本科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学生工作 | 科学研究 | 招生就业 | 党团工作 | 魅力人文 | 主题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工作>>学生活动>>正文

三下乡 文学院探寻仡佬古韵 共绘振兴新篇 —— 攀枝花学院 “仡脉同源・同心共佬” 实践团深入新胜村开展 “三下乡” 调研

2025年07月01日 22:44  点击:[]

202571日,攀枝花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 ——“仡脉同源同心共佬” 实践团,在盐边县永兴镇新胜村村委会与当地仡佬族同胞开展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座谈会。永兴镇党委副书记邓明华、新胜村村主任陈加明对实践团的到来给予热情接待,仡佬族代表李兵、杨才清、李光友出席座谈会。座谈会上,带队指导老师刘佳首先介绍了团队名称的寓意 ——“仡脉同源象征仡佬族与各民族血脉相连、文化同源,同心共佬则寄托着各民族同心协力、共促发展的愿景;她同时说明,此次调研旨在挖掘仡佬族文化资源,探索民族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路径,为川滇民族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随后,邓明华副书记详细介绍了新胜村的概况:该村由三个村落合并而成,现有约 6000 名村民,聚居着 11 个民族,其中八爱组的仡佬族群体尤为独特,虽仅 100 余人,却保留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村内碉楼、百年古树及 50 年代仡佬族水井等古迹见证着村落的历史变迁。座谈会上,实践团成员与李兵、杨才清、李光友等仡佬族代表进一步深入交流,对新胜村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有了更细致的了解。

乡村特色:独特族群与产业根基

新胜村八爱组的仡佬族以杨、李、熊、朱、罗五大姓氏为核心,据族内传承,其先辈于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从雅州(今四川雅安)迁徙而来,历经 657 年的繁衍与适应,形成了如今独具特色的族群风貌。在产业发展中,该村依托地形构建“三带联动” 立体农业体系:北部形成 “桑树种植 - 桑果售卖 - 蚕茧加工”完整链条,速冻桑葚、桑葚原浆汁等深加工产品已入市;河谷地区通过稻菜轮作、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交替种植提升土地效益;陡坡与高海拔区域则发展桑树、核桃、花椒种植。此外,仡佬族代表李兵经营的农资、百货及建筑材料产业,成为民族经济融合的生动缩影。

民族相融:文化互动与团结共荣

座谈会上,身着传统服饰的仡佬族代表们向实践团成员详述民族历史:从迁徙历程到姓氏文化,从婚姻习俗的演变(由近亲通婚、限制异族通婚,逐步开放至可与多民族通婚),全面展现了这一小型族群的文化韧性与时代适应力。新胜村的民族融合呈现多元活力。每年正月初七的“送年节”,各民族村民共食 “百家肉”、饮 “杂酒”,通过祭祀仪式传承 “敬自然、尊人文” 传统;八爱组的仡佬族虽日常饮食已趋汉化,但民族服饰在祭祀、待客等场景中仍被保留,部分服饰被北京、贵州等地博物馆收藏。永兴镇设立的民族融合示范点,为各民族搭建了共处发展的平台,当地政府始终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原则,通过政策保障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权利,为民族文化存续营造了良好环境。

传承困境与破局方向:助力文化振兴

通过会后交流,实践团了解到该仡佬族群体面临的发展困境:民族文化主要依赖 “师徒制” 和口口相传,因缺乏文字记载,语言、民俗渐趋失传;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人口流失,文化传承出现断层;文化保护资金短缺,也让碉楼、古树等传统文化资源的系统开发与利用举步维艰。未来,实践团将结合新胜村实际需求,在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特色产业升级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与贵州等地的仡佬族文献互通,填补川滇民族地区小众族群文化研究的空白。助力这片多民族土地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

(审核:王雪梅 编辑:吴涵)

上一条:三下乡 文学院穿在身上的历史:“同心合傈,纹脉千载——川滇民族文化活化实践团” 探访傈僳族服饰文化 下一条:同心合傈,纹脉千载——川滇民族文化活化实践团奔赴新山

关闭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 攀枝花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