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本科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学生工作 | 科学研究 | 招生就业 | 党团工作 | 魅力人文 | 主题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工作>>学生活动>>正文

三下乡 文学院攀枝花学院青年“三下乡”:文化共融,发展同行之红岩村傣汉民族发展新貌

2025年07月01日 23:22  点击:[]

7月1日,攀枝花学院文学院“丝路果香,民融兴乡”实践团赴攀枝花市仁和区太平乡红岩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探寻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现状以及乡村振兴的途径,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石榴籽般紧相拥

据村干部及傣族长老介绍,红岩村主要居住着傣族、彝族和汉族,其中以傣族和汉族为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各民族居住格局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错状态,大多数习俗已逐渐汉化,日常交流也以汉语为主。这种深度融合的生活图景,正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写照。

采访过程中,傣族长老穿上特色的民族服饰。热情的为实践团成员演奏传统文艺葫芦丝曲,还教授实践团成员跳橡皮鼓舞,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橡皮鼓舞是泼水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去年泼水节,我们吸引了五千多名游客”,村书记说道,“这还是在没做宣传的前提下”。每到泼水节,上千名游客慕名而来,与当地傣族、汉族等各族群众共庆佳节,在水花飞溅中增进了解、加深情谊。“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九届泼水节,这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功典范”。泼水节不仅是民俗传承,也是民族情感的纽带,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窗口,生动诠释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深刻内涵。实践团成员提出可以加大泼水节的宣传力度,促进文旅融合,传承非遗文化。

在村干部的介绍下,实践团成员走访了当地的傣族居民,并且了解到当地会说傣语的基本是长者,年轻一代很少。走访过程中,会说傣语的长者耐心地教授实践团成员说傣族话,展现出传统文化传承的细微暖意,却也折射出红岩村傣语濒临失传的严峻现实。
通过实地走访和访谈,实践团成员深刻了解了当地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现状是傣族文化大多趋于汉化,由于煤矿产业的衰败,当地年轻人大多在外务工,导致红岩村的傣语、打草鞋、制陶技艺、织锦技艺这些传统傣族文化逐渐流失。

傣汉同心绘新景

村书记表示到:“当地村民大多把重心放在产业发展上面”。除了文化层面的融合,当地村干部还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产业发展上谋新篇。打造芒果产业园,通过引资建立芒果产业冷链基地,引进番茄、火龙果等新品种,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各民族间合作种植,按股分红。

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团成员走进生产车间,近距离观察芒果冷链基地的生产销售过程。相关负责人介绍,冷链物流基地正式启用,能够满足周边村镇农产品集散需求,实现农产品冷链仓储、分拣包装、物流配送不断链,成为打通农产品高质量保鲜销售“最先一公里”的一把钥匙。芒果销售季内,基地还可稳定吸纳当地群众从事芒果分拣包装和转运等劳务工作,切实帮助群众增加收入。

“我们主要是靠芒果增收,家家户户都种芒果,销售不是难事,但是产量低,最主要的困难就是面临缺水问题”,一个村民说道。实践团成员提出可以通过修水渠来完善基础设施或者推广滴灌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团队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不仅让他们直观感受到传统傣族文化的魅力,更深刻认识到当地傣族与汉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产业发展中携手合作、协同奋进,共同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未来,他们将从此次活动中积累经验,为传统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续写新篇章。

(审核:王雪梅 编辑:吴涵)

上一条:三下乡 文学院青春执笔绣团山,同心聚力答共富——“回山寻珍”实践团深入团山村探寻民族文化与产业振兴双融合 下一条:三下乡 文学院穿在身上的历史:“同心合傈,纹脉千载——川滇民族文化活化实践团” 探访傈僳族服饰文化

关闭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 攀枝花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