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至7月1日,攀枝花学院文学院“回山寻珍”实践团奔赴攀枝花市仁和区中坝乡团山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聚焦回族文化传承与特色产业发展的融合路径,为促进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溯源文化根脉:见证多元交融
6月29日上午,实践团首站抵达团山村回族文化核心地标。在村支书孙自良带领下,成员们参观了村史馆,系统了解了村落发展历程与回汉共居传统。馆内详实的图文资料,清晰展示了团山村近年来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及文化活动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

随后,实践团专项调研了村内清真寺。寺管委会主任聂正兵介绍,清真寺不仅承载宗教功能,更是伦理教育和凝聚民族认同的重要平台。阿訇亲自引导参观,详细讲解了礼拜仪式与伊斯兰历法文化。寺内悬挂的“民族团结”牌匾与记录多民族共建的捐款名录展板,生动印证了当地基层交融的实践成果。阿訇特别提到:“攀枝花学院的巴基斯坦留学生常参与我们的开斋节活动,这是文化互鉴的生动体现。”临别之际,阿訇热情采摘寺内芒果赠予实践团成员,传递了当地回族同胞的好客美德。

舌尖上的纽带:饮食文化促团结
饮食是民族互敬的鲜活载体。6月29日中午,实践团探访了“回味团山”农家乐。成员们在品尝特色清真美食的同时,与店主深入交流了清真饮食文化的核心规范:严格遵守“三不沾”禁忌(禁食猪、狗、驴及其衍生物),禁食自死物、血液及未经诵名宰杀的动物;肉类选择以食草动物为主,且须确保鲜活;宰杀通常由清真寺阿訇或合格者执行,以保障“清真”本质。正因如此,团山村的清真牛肉在仁和区乃至整个攀枝花都享有盛誉。
团山村回汉村民的日常互动更显情谊深厚:回族重大节日如开斋节,会邀请汉族村民共享盛宴;汉族村民在婚丧嫁娶时,亦会专备清真餐食,充分尊重回族习俗。农家乐的运营,不仅成为展示和传播回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窗口,也为当地村民,尤其是回族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与增收渠道,实现了经济效益、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的“三赢”。
守护古村落:融合保护与发展
团山村的未来规划,紧密融合文化遗产守护与民族关系珍视。7月1日,孙自良书记向实践团阐述了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构想:系统修缮现存传统建筑,在尊重原有格局风貌的基础上统一外观风格,强化村落整体历史韵味;同时,将制定专门的古村落保护管理村规民约,明确责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目标是探索一条“文化引领、旅游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文化遗产真正惠泽乡民。孙书记在言谈中不无遗憾地提及,村内曾见证历史的“五侯祠”因年久失修、结构危殆已被拆除,这份消逝的共同记忆时刻警示着当下保护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产业新图景:坚果基地的绿色振兴
7月2日,实践团转向考察省级澳洲坚果种植基地。基地负责人介绍,568亩基地依托攀枝花独特的“类地中海气候”,产出高品质夏威夷果,年收入达200万元。基地创新采用套种芒果、木瓜及林下养殖的模式,有效提升了综合效益,并规划未来拓展垂钓、民宿等农文旅项目。面对焚风导致果实偏小、品牌影响力不足等挑战,基地向攀枝花学院发出合作邀约,期待借助高校资源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与市场竞争力。

通过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回山寻珍”实践团深入挖掘了团山村回族文化在服饰、饮食、信仰等方面的活态传承,深刻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民族融合的强大力量,同时见证了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积极转化团山村“文化保护与民族共融”的宝贵经验,用青春力量服务基层,进一步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共同繁荣,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审核:王雪梅 编辑:吴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