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学院文学院紧扣“引导新生融入、夯实学业根基、明晰发展方向”核心目标,有序启动并扎实推进系列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围绕新生从“校园适应”到“专业认同”的全链条需求,我院精准统筹、分层落实,先后开展五项核心教育活动:以“导师见面会”搭建师生沟通桥梁,让新生提前对接学术引路人;以“班会集体入学教育”凝聚集体意识,系统讲解校规院训与研究生培养要求;以“专业特色介绍”深化认知,清晰呈现文学院学科优势、研究方向与学术资源;以“辅导员进寝室”传递关怀,在面对面交流中解决新生生活困惑、筑牢安全防线;以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入学实践教育-重走三线路”提高学思渐悟能力,让研究生身临其境感悟三线精神、明晰校史校情。系列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为新生平稳开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生活筑牢了坚实基础。
  
  
一、导师见面会
  
2025年9月3日,攀枝花学院文学院召开2025级研究生新生见面会,党委书记王春梅代表学院对2025级研究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传递学院对新同学的重视与关怀。
  
副院长陈松介绍学院的基本概况、发展历程与办学特色,其中提到了文学院的设立和相关专业的开设等,帮助新生快速了解学院,明确学习方向,为后续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奠定认知基础。
  
新生代表李科萱分享了个人备考期间的奋斗经历以及在本科期间曾取得的成绩。从本科阶段过渡到研究生阶段,是实现一个沉淀与转化,剩余13名2025级研究生依次进行自我介绍,在新生们的自我介绍中,我们可以大致的了解到个人基本信息、本科专业背景及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对未来的初步规划。新同学来自不同的省份,有多个不同的本科专业,在交流的过程中,彼此之间有了初步的认识,为接下来和老师同学们的相处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极大地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最后学院各硕士研究生导师依次介绍个人科研经历、主要的研究方向,并说明对学生在学术态度、科研能力等方面的期望,比如陈海波老师,希望学生应该具备求知的品质,敢于质疑和提问,勤奋地专注于学习等。

  
二、开展主题入学教育班会
  
2025年9月18日,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全体研究生和研究生辅导员唐泽幸在第二教学楼115开展主题入学班会,班会第一阶段,全体师生共同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教育、文化传播的重要论述,尤其是对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要求,师生间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班会第二阶段由辅导员唐泽幸进行安全主题教育,涵盖校园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宿舍安全四个方面,涉及校园内重点安全区域(实验室、教学楼、操场)的注意事项,如实验室器材规范使用、避免在校园偏僻区域单独逗留、识别校园安全警示标识、告知校医院位置及24小时急诊联系方式、校园内骑行电动车的限速与避让规则,正确佩戴安全头盔等。同学们根据自身学习生活情况交流,分享研究学习的方法,并分享各自课程学习的进度,讨论遇到的难题和解决方法,共同探讨如何在高压学习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分享应对压力和焦虑的个人经验。
三、专业特色教育
  
2025年9月19日上午,文学院国际中文教育专业负责人谢直委为全体研究生解读培养方案,主要分析了国际教育专业的核心特色,是以汉语为载体、以跨文化沟通为核心,培养能在全球范围内教授汉语、传播中华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兼具“语言教学能力”与“文化传播素养”双重属性。
  
解读主要从三个核心维度展开:第一,能力培养“双核心”:学生既要精通汉语本体知识(如第二语言习得中语音、词汇、语法等),掌握科学的语言教学方法(如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等);又要深入理解中外文化差异,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化解教学中的文化冲突(如中华文化与传播)。第二,实践导向“强落地”:专业高度重视实践,会安排校内教授留学生的机会、对外汉语教学实习(如面向留学生授课),还会通过孔子学院等渠道提供海外教学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积累教学经验。第三,就业方向“全球化”:就业场景不局限于国内,既可以进入国内外高校、中小学担任汉语教师,也能通过孔子学院赴海外任教,还可从事国际文化交流、涉外企业跨文化培训等相关工作,职业半径覆盖全球。同时,详细阐述了学院研究生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体系及培养模式,设置相关课程的原因和课程对应的课时和学分,让新生清晰了解研究生阶段的具体学习要求、明确核心任务与发展路径。

   
四、辅导员进寝室开展校纪校规教育:
  
为更好地让研究生学习相关的校纪校规,2025年9月22日文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唐泽幸和班委们一起进入寝室为同学们实地开展相关学校校纪校规文件的学习,具体围绕讲校纪校规重点、互动沟通解疑惑、强调责任与保障三个核心环节展开,唐泽幸主动询问各个研究生“大家平时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确定是否违规的情况”,针对学生提出的模糊地带(如外卖能否进寝、大功率电器界定标准)当场明确,避免后续误解。同时,他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适应等问题,为学生解答相关的疑问。最后点明“遵守校规不是约束,而是保障大家的安全和学习生活秩序”,比如说明违规电器可能引发火灾、夜不归宿会让老师无法及时提供帮助,让学生从“要我遵守”转变为“我要遵守”。
  
五、入学实践教育-重走三线路
  
9月27日,文学院以“身临其境悟内核,知行合一承精神”为核心,组织2025级研究生新生走进攀枝花市三线博物馆,通过沉浸式参观、互动式研学与深度化研讨,将抽象的爱国主义转化为可感知、可共鸣、可践行的具体体验,筑牢研究生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研究生结合参观感受,对比三线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与当下科研、社会服务中的责任担当,分组分享“如何将三线精神融入学术研究与未来职业”,表达了自身对爱国内核的理解,实现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思考”的转化。对校史校情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此次实践教育打破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单向灌输模式,让研究生在博物馆的“历史现场”中,通过“看、听、思、写”多维互动,深刻体悟到爱国主义的内核——既是对国家发展的深情认同,更是立足自身岗位、接续奋斗的行动自觉,为研究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奠定了思想与情感基础。

  
至此,攀枝花学院文学院2025级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已圆满落幕。从师生初遇的学术期许,到集体凝聚的规则共识,从专业认知的深度解码,到寝室关怀的温情传递,四项核心工作环环相扣,既为新生搭建了融入校园的“桥梁”,也筑牢了开启学术之路的“基石”。
  
当前,2025级研究生新生已逐步完成角色转变,满怀热忱投入到新阶段的学习与生活中。未来,文学院将持续以新生需求为导向,做好入学教育的“后半篇文章”,通过常态化学术指导、精细化日常管理与暖心化关怀服务,助力每一位研究生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成长为兼具人文素养与专业能力的新时代研究者。